咖啡:是的,确实和户外很搭。

从昔日的“小众”,到为如今风靡国内市场的热门话题。户外的火热不单成就了装备品牌、活动组织机构、俱乐部或商业载体,也助推了新的消费趋势,带动了一系列泛户外产业的商业转化。

随着消费者习惯的转变,业内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唯有‘新零售’才是线下店的出路”。店铺通过展陈上的巧思,帮助消费者沉浸式体验品牌所想要打造的风格宇宙。而竞争激烈的餐饮行业也面临着相同的考验,店主个人风格的透出、消费者就餐体验等附加价值或成为如今餐饮行业不可或缺的致胜法宝。

如果说户外与咖啡的结合是新零售浪潮驱使下的水到渠成,那咖啡作为原材料参与到户外产业,则可谓是生来的缘分。无论是作为染料还是作为回收、再生原料,咖啡作为天然材料,都不失为一个“可持续”的好选择。

就让我们从户外零售与咖啡、餐饮行业的“户外氛围感”以及咖啡作为天然环保材料在户外产品中的运用这三个维度出发,来嗑一嗑咖啡和户外这对“天选CP”。

曾几何时在国内也被归为小众的咖啡,如今已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常饮品,同样热爱咖啡和户外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将二者牵到了一起。无论是徒步、攀岩、骑行、垂钓还是露营的间歇,都能来上一杯,既提振精神,也解锁了户外场景下身心享受的全新体验。

Coffee T&I杂志的一篇关于露营咖啡的文章中曾提到,“咖啡与露营的’二重奏’现今已被视为高品质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

Element的etc. CAFE、ABC CAMPING COUNTRY的NUBO NUBO CAFÉ、Outland(上生新所店)的咖啡馆、RE而意的咖啡店等等,户外零售店内设咖啡馆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即将在杭州万象天地开幕的The North Face旗舰店更直接引入了一个成熟的本土咖啡馆品牌“DOE餖咖啡”,探索不同领域成熟品牌线下零售合作的共生新模式。

咖啡文化与户外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追求,同频的内核以及消费群体的重叠使得如此形式迅速被市场所接受。在增加店铺营收、为城市提供更多“第三空间”的同时,悠悠咖啡香气和令人心生惬意之感的店铺一隅也辅助提升实体店铺的体验属性在消费者心中的附加价值。

如果说之前合作还是彼此将更好的一面拿出来互相成就,那么现在的餐饮和户外就是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而来的“双向奔赴”。

餐厅饮品店早已不单单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场所,消费者对它们的期待除了口味与品质,更有新奇的体验和丰富的内容,恰巧,户外就是一个好选择。

另一边,光凭着户外“火”这个表象,很难撼动那些毫无户外经验的都市人群,近两年来涌现的户外主题咖啡店、露营主题餐厅等,无疑是为这类人群量身定制的“户外试用装”

这些“双向奔赴”的餐食饮品店不但足够上照吸睛,也为户外门外汉们刨去了爬山涉水可能遇到的艰难险阻,让他们能以相对低的成本去体验户外产品和“户外氛围感”,堪称向普通大众推广户外文化的大型“种草”现场。

拿咖啡馆来说,位于上海古北黄金城道的CAMP781就是将露营文化嵌入快节奏都市咖啡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将绿植草地搬进室内,在格局上也尽可能地将室外与室内衔接处变得模糊,让消费者仿佛置身户外。

除了CAMP781,还有北京的LUCKY TRIP、广州的Urban Leaving、杭州的OFF SPACE store&café、宁波的Camper Café、温州的WAH LAU瓦拉等等,类似这般的户外咖啡店已然渗透入全国各地。

图源:Mounster山系文化

就餐厅而言,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檐外餐厅可以算得上国内将户外美学引入就餐环境的先锋之一。其主理人之一的NANA曾在接受山系生活媒体Mounster采访时表示,她认为餐厅是一个综合性的载体,可以将自己的审美和喜好融入进去。出于对户外美学和生活方式的喜爱,檐外选用了户外餐具作为盛器,也会在规划餐食的过程中从美学角度考虑器皿与食物搭配。如同一场展览,将自己对于美学、户外、美食的理解融入传达给食客。

这类将户外文化嵌入城市餐食文化的餐厅还有诸如杭州的“篝火旁”以及近期将在上海开业的“山野主义”和“露营精炙”等。

将户外文化嵌入传统咖啡产品基因则是两者相互碰撞的又一种组合方式,比如便携式WACACO、utillife的户外咖啡机以及专注露营文化共鸣的本土精品咖啡品牌AOKKA澳咖等。

于消费者而言,要接受一项新事物的过程本是漫长的。从初识到初知,再从接受到喜爱,每一次进阶都是一道门槛的跨越。跨界组合方式往往能帮助消费者降低心理防线,通过一项他们所熟知的或者门槛极低的事物,来引导他们踏入一个全新领域,达成拓新、圈粉的第一步。

聊过了零售与餐饮,也理应再往上游探一探,其实咖啡与户外的渊源远比我们想得深。与户外息息相关的纺织品、新材料领域也有着咖啡的一席之地。

行业中已然兴起了一股运用天然染料的风潮,ISPO Textrends(ISPO功能性纺织品流行趋势大奖)专家Louisa Smith就曾在2018年的分享中提到Archroma®昂高与Ternua合作开发的一种源自核桃壳的生物基染料(biomass-based dye)。

而咖啡作为着色原液的价值也已经被发掘并投入商业用途。今夏,SONNY LABEL与MAGIC NUMBER联合推出使用咖啡着色的夏装系列。

图源:GO OUT(www.thegoout.com)

以咖啡渣制成的咖啡纤维所织成的面料,自带净味、透气、防晒特性,完美契合户外服饰面料的要求。并且,咖啡渣本是废品,其制成品也可被再次回收利用。这般天然的环保属性正吸引着不少注重环保的厂商与品牌关注。例如,西班牙户外品牌Ternua、德国户外品牌VAUDE等都曾推出过使用回收咖啡渣作为原料的户外服装系列。

除此之外,咖啡还可以是有机塑料的替代材料。Kafftec咖法是一个利用咖啡渣再生材料,实现产品多形态化的环保创新品牌。根据其品牌官网介绍,“咖啡渣可替代60%的有机塑料、无机塑料或密胺,此过程可从根本上减少石油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并相较传统工艺产生更少不可生物降解的废物。”

图为咖啡渣再生材料——kafftec(图源:https://www.kafftec.com/)

图为用咖啡渣再生材料制造的眼镜镜框

“对于咖啡行业来说,露营、或者说户外风格的兴起只是给原有的固定客群打了一个新的标签。其实不单是咖啡,酒饮、茶饮也在与户外进行着互动。ISPO非常希望通过这样的跨界碰撞,让更多圈外人发现户外、了解户外、爱上户外。反之亦然,我们也乐于看到更多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更年轻化、风格化的尝试去适应新的潮流并得以存续和发展。

——ISPO露营品类主理人王黛西

户外咖啡的火爆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在多元文化开放的当下,不乏秉持民族文化自信回溯“中式美学”的引领者,传统茶文化、酒文化是否也能成为这股东风下的下一个风口值得一探。

近期,护肤品牌Primera与户外装备品牌Helinox推出了户外护肤联名产品、天猫×ISPO Choice“全球运动户外荐品计划”最新一期出现晒后舒缓喷雾产品等似乎给了我们新的信号。随着户外产业的市场渗透加深,户外或许能触达到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更多面。

于企业而言,做好自身产品品质固然是重中之重,适度运用跨产业跨品类合作来实现破圈拓新、挖掘细分领域消费新场景等也确有其可取之处。但切忌随波逐流,双方内核和价值观是否能够共鸣、合作是否能实现长期而有效的积累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